曾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有關「羅馬公路」的旅遊景點介紹,心中便興起了一探美景的念頭..........
「羅馬公路」位於桃園縣大溪鎮,是桃園縣"羅浮"至新竹的"馬武督山"因此以『羅馬』為命名,即是縣道118,在北橫公路至羅浮轉進,沿途的風景也非常美麗,整條車道主線全程長35.7公里。「羅馬公路」沿途不但山林的景致相當優美,還有廣大的湖泊可以欣賞,同時車道旁還有許多自然及人文景觀,非常適合規劃成假日的旅遊景點。此外,在油桐花季節時,這兒更是熱門景點,因為沿路及山頭都種植相當多的油桐樹,尤其是快到馬武督時那段道路在桐花祭時算是蠻值得前去賞花的地點。
整條「羅馬公路」自行車道由"羅浮"開始出發,出發點的景致以優美的山區景色為主,沿途除了陡峭的山壁、曲折多彎的道路,一旁還有廣大茂密的桂竹林,不但山色青翠亮麗,當地的原住民也保留著純樸的氣質,洋溢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迷人氣氛,往遠處望去還可見到綿密層疊的山巒,以及廣大如明鏡的湖泊。
開車往沿羅馬公路(118縣道)往北橫(台7線),這條羅馬公路是腳踏車族及重機車族經常出沒之地,最後終點為北橫(台7線)之羅浮村,這裡有北橫著名雙橋【復興橋、羅浮大橋】,忍不住又再次停下腳步慢慢欣賞羅浮雙橋之雄偉氣勢與美麗。
復興橋的前身為「拉號吊橋」,拉號為泰雅族語「橫跨」之意,原吊橋僅容行人,由於交通的需求,在民國55年時改建為復興橋,是台灣地區最早的鋼索大型吊橋,橋長約153.8公尺,橋塔高約18.75公尺,橫跨在大漢溪上,除為台灣光復初期所建跨徑最長的吊橋外,亦為大漢溪上視野極佳的觀景點。由於大漢溪溪流經羅浮地區的視野非常開闊,加上橋梁的設計優美,復興橋完工後,這裡很快成為北部橫貫公路遊客最喜歡的攝影地點。
橋頭用著泰雅族人黥面的圖案和泰雅族最常用的菱形圖紋來做裝飾
一旁還立有泰雅族射日的神話、碑文
上面寫的好像是泰雅族獵人頭的由來傳說, 照片應該看不太出來, 我另外
科隆的計謀
生命之神古拉, 因為會用法術讓死人復活, 大家都很感激祂, 死神科隆便用計讓古拉的法術失靈. 因為人死不能復生, 族人便生孩子來彌補, 後來人越來越多, 古拉便要他們分一半人到山下, 科隆這時又分別告訴兩邊的人, 靈魂代表收穫, 族人相信祂的話, 而開始獵人頭取靈魂的行為。
復興橋和羅浮橋都位於羅浮村,一座為粉紫色的鐵索弔橋,一座為大紅色鋼拱橋,特殊橋身與青山綠水的映襯,成為台7號公路上的特有景觀,與旁邊鮮紅色的羅浮大橋對映在青山綠水之間,顯得特別突出,近來興起的單車運動,常以北橫挑戰路線,車輛禁行的復興橋自然變成了單車車遊的集散地。
隨著北部橫貫公路交通繁忙,復興橋已經不勝負荷,為了紓解復興橋的交通流量,在復興橋旁另建造了一座紅色的半圓狀鋼架拱橋,稱為羅浮橋。
鮮紅色的羅浮橋,於民國83年中完工通車,取代復興橋,以疏解北橫公路日益頻繁的交通流量。羅浮橋長230公尺,寬10.8公尺,為當時東南亞跨徑最大以螺栓接合上承鋼拱橋樑,凌空橫跨大漢溪,氣勢雄偉,被譽為北橫公路的第一名橋,羅浮地區河道開闊,景色優美,故在橋兩側設有人行專用道供遊客漫步細賞,粉紫色的復興橋在一旁伴隨,形成著名的雙橋景色,每每成為遊客駐足留影之地。
紅色拱形的羅浮橋是為舒解假日擁塞的復興橋,於83年才通車的,聽說還曾有人在此舉辦高空彈跳呢.......為了疏解北橫公路日益頻繁的交通流量及便利旅客所建立的橋樑。挑起休閒觀光的另類任務,也成了遊北橫的重要景點之一
遠看像是兩座橋重疊在一起,復興橋是向上吊起的吊橋,羅浮橋則是由下拱起的半圓拱橋而近看發現雙橋卻是似八字型的展開。
復興橋現已規劃為行人徒步區,走在橋上涼風徐徐,可欣賞大漢溪谷及艷紅的羅浮橋,碧水、青山及紅橋,景色相當優美.....北橫公路上的二座橋樑美景,已成為過路旅客欣賞的停駐點.....
當年興建復興橋時期為戒嚴非常期間,興建橋樑屬於重大建設,施工期間為防止外力破壞,特別於橋頭設置碉堡日夜派軍駐守,直到完工通車始徹除,現為復興鄉古積之一